在特定歷史時期,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明顯提升了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再加上農業機械化逐漸代替人力、畜力,兩者共同作用大幅拓展了傳統農業的邊界,構成了我國“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
然而,化學投入品長期、過量使用,在帶來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表現在一方面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破壞了農村群眾的居住環境,使土壤、水源、空氣等生態要素面臨巨大壓力。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正跨越“產量”的單一標準,逐漸演變為一個多元、復雜的系統工程,成為包含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諸多要素在內的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生態概念的提出,為美麗鄉村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
構建農業產業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友好的機制、為美麗鄉村建設筑牢生態根基,成為我國當前“三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議題。近年來,以綠色防控技術為代表的綠色生產方式,為構建生態友好農業產業提供了方案。該技術體系倡導以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替代化學防治來控制病蟲害,從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降低農藥使用風險,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一般情況下,傳統施用的農藥只有10%-20%能夠有效附著在農作物上,剩下的80%-90%會流失于土壤、水源和空氣中,對環境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而長期使用化肥對于農業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耕地來說,會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流失、有益微生物總量減小,從而導致農作物品質下降,同時大量使用化肥而產生的二氧化氮,還與全球氣候變暖有密切關系。
綠色農業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以綠色防控技術的生物防治為例,通過有效保護和利用自然界害蟲的天敵、繁殖優勢天敵、發展性激素防治蟲害,在遏制害蟲對農作物破壞的同時,也沒有對土壤、水源、空氣等造成破壞,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大程度上遵循了自然規律,實現了人們生產生活同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人們對綠水、藍天、青山、沃田的期盼也不再遙遠了。
根據國家頒布的《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形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各地積極響應這一政策,不久前,北京率先在全國實現綠控產品補貼政策,大量耕地已經被納入補貼范圍。可以預見,以綠色防控為主體的綠色生產模式將會在全國持續推進,*終將構建起農業生產同耕地、水源、空氣等資源稟賦共生的機制,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筑牢生態根基。
本文轉載自人民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